台灣保險異象
作者:陳彥甫 Sirius.Black
根據最新的資訊顯示:台灣的保險滲透率再度奪得世界第一的寶座,連續四年蟬聯冠軍,大幅領先世界各國,台灣民眾的年均保費亦是在世界排名上名列前茅,那麼台 灣民眾的新契約平均保額應該也是相當高囉?結果卻令人跌破眼鏡,據統計2010年台灣民眾的新契約平均保額僅65萬,而美國早在2008年就已經有530 萬,是甚麼原因造成這怪異的現象呢?
心態扭曲、致使高保費卻低保障
保險商品的原始型態本來就是消費品,每年用一點點的金錢(保費)來保障未來一年的財務風險。然而消費者卻不甘於保險商品是消費品,不想要繳出去的錢就這麼沒 了,因此保險公司設計了『還本型保險』強調除了有保障之外,時間一到錢都可以拿回來;不喜歡一直繳保費的感覺,因此保險公司設計了終身型保險,訴求只要繳 費20年就不用再繳保費,還可以持續保障一輩子。一個巴掌拍不響,消費者有需求、保險公司設計商品。然而這些脫離原始型態的保險商品,真的對消費者有益嗎?結果是不盡然的,這些變化型態的商品,視各個不同族群、各個不同保險公司的不同商品,而有所不同,唯一可以肯定的是,這些變化型態的商品保費一定會比 單純的消費品(每年用一點點保費、保障未來一年的財務風險)高上許多!這些想要『有吃擱有抓』的心態(不想保費白白繳出去就這樣沒了、不想要一直繳保費),即是致使台灣年均保費超高,保障卻超低的主要原因。
保障規劃應循序漸進、適時調整
試想,花錢買保險的目的是什麼?不就是希望萬一出事保險可以幫我們支應不確定的金錢支出嗎,所以重點在於先確保未來3~5年保障要足夠,未來3~5年保障夠了,再來看更長遠之後的保障夠不夠。筆者發現很多消費者買了一堆號稱保障終生的終身醫療險、終身癌症險,住院一天卻只有理賠2000~3000元,連現在萬一住院都不太夠支應(病房差額、家人請假照顧的薪資損失、基本的生活開銷),保障終身豈不是空談?
再者,醫療行為不斷的進步,未來的醫療行為也不一定是現有的保單能保障到的,舉例來說:母親在86年幫筆者買的『終身防癌險』沒有化療、放射線治療等保障, 而現今的癌症醫療行為中,放療、化療都是很常見的,連繳費期間都還沒屆滿,保障就已經出現跟不上時代的現象了,終身保險真的能夠保障一輩子嗎?想必實際上 不是那麼一回事!
市售商品型態剖析、瞭解糖衣裡包的是甚麼
1】終身醫療險、終身癌症險:
保險公司絕對不是傻子,繳費20年就不用繳保費,保障還能持續一輩子,聽起來似乎很不錯!?其實只是把本來該慢慢每一年繳的保費,集中20年『有價值』﹝※﹞的高額保費繳給保險公司,撇開保障也會因通膨而縮水、醫療行為進步以後保障未必跟的上之外,有誰能確定遇到風險之後,未來還會需要買保險?保險不就是為了以防萬一嗎,發生萬一後都還會有餘生?
舉例說明,一樣保障,一年一約保證續保的醫療險年保費3,000元,終身醫療保費高達14,000元,一樣繳5年之後遇到車禍身故了,前者只用了約15,000元的保費,後者則花了70,000元!而結果卻都一樣。
※『有價值』係指一樣1萬元,20年內的1萬元遠比50年後的1萬元來的有價值。
而業務員常會用一年一約的醫療險加總起來要比只要繳20年的終身險高這樣的行銷話術來鼓吹消費者購買終身醫療、終身癌症險,別忘了上述我們提到的重點﹝醫療行為的進步,舊有的保單未必保障的到﹞
2】還本型意外險:
一 般的意外險100萬加上意外醫療保障,年保費可能約3,000元﹝一般民眾﹞,一樣的保障在包裝上20年繳費期滿後返還所繳交的保費,即成了還本型意外 險,然而這類的保險保費則高達36,000元,是一般純保障的十餘倍保費。業務員通常會以『存錢送保障、買保險不用錢、用利息換保險』之類的話術來行銷這 類產品。
經分析證實,這類商品對一般民眾是不具效益的,部份甚至連買單純的保障,剩下的錢放在銀行都不如,只有小部份工作性質較危險的族群:如建築工人、鐵工廠員工等...才較有效益
朋友們不妨作個自我檢測,每年花了銀兩買的保險如果在未來3~5年萬一遇到風險,保障真的夠足以支應嗎?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那麼其實你買的保險並不『保險』,反而可能更危險﹝錢都拿去買保險,保障卻又不夠﹞!